從事自然語言處理、資訊檢索與擷取、網路探勘等人工智慧相關研究逾30年,見證人工智慧領域起起落落的不同階段,很高興持續不間斷的努力,由建立資源、分享資源、定義議題、及引領研究,看到人工智慧給世界帶來的便利。也很高興在這個領域長期的耕耘能對於人工智慧人才培育、人工智慧產業發展、以及國際合作推動上有所貢獻。
「確定目標,全力以赴」這句話不僅僅是陳信希教授對自身和有志於人工智慧發展者的期許,也應該是他 30 多年來不間斷地致力於自然語言處理、資訊檢索和擷取、網路探勘等領域研究的最佳註腳。陳信希教授曾和日、韓、美等研究團隊,合作建立資訊檢索和擷取標準測試集,成為全球評估檢索和擷取效能的主要工具。
陳信希教授也將臺灣發行的自然語言處理期刊和會議論文集,帶入全球研究自然語言處理者視為寶庫,由國際計算語言學學會(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)所建置的 ACL Anthology,提高臺灣自然語言處理研究的國際能見度。由於在研究領域的傑出表現,陳信希教授曾獲得科技部傑出研究獎,各項臺大傑出表現獎項、兩次 Google Research Award 等肯定。
回顧 30 多年來的研究生涯,陳信希教授指出,人工智慧的發展起起落落,有時熱門有時冷門。自然語言處理是人工智慧重要領域之一,目標是希望讓電腦有著人一樣的智慧,能瞭解並生成人類的語言。這牽涉到多面向知識的使用,成為研究自然語言處理最大的挑戰。伴隨著大量不同型態數據的累積以及機器學習技術的快速發展,特別是近年來深度學習的出現,讓自然語言處理許多任務的效能突飛猛進,如何讓不同形式的知識庫能和深度學習結合,發揮數據和知識更大的效能,成為現階段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。
陳信希教授說,人工智慧是非常有趣的領域,隨著每個階段技術的突破,就會出現嶄新的應用。就以目前相當熱門的聊天機器人(Chatbot)來說,從以往一問一答的問答系統,進展到多回合問答的聊天機器人,對研究人員來說,就有很多需要去挑戰和突破的地方。在以人為本的人工智慧應用,聊天機器人在金融、長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。而新應用的產生和資料存在密切的關係,如何持續收集大量、乾淨、有標記的資料,仍會是研究的重要環節。
期待透過數位轉型,帶來更強競爭力的產業界,人工智慧更是重要的利器,也使得人工智慧人才的培育備受注目。陳信希教授引用烏鎮智庫2016年的全球人工智能發展報告,指出亞洲只有臺灣大學、東京大學、和新加坡國立大學進入人工智慧全球大學排名前 50,而臺大排名第37,顯示臺灣在人工智慧領域已有相當的基礎。
陳信希教授指出,大學固然是培養人才的主要場域,而要讓人工智慧的教育向下紮根,讓國高中的學生能順利銜接上大學的教育,就有了舉辦國高中教師人工智慧研習營和人工智慧暑期學校、以及在鴻海教育資金會支持之下編撰「人工智慧導論」等一系列的做法。而去年(2018)科技部在臺成清交四所大學成立的人工智慧創新研究中心,除了希望建立國際級的研究中心,並持續培養人才外,還可成為產學合作的橋樑。透過不同層次和形式的推廣,讓人工智慧可以快速擴散開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