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自推動電子化政府以來,從通關自動化、電子報稅到電子發票,甚至通關自動化已進化到單一窗口及預報貨物資訊,雖然一開始會遇到阻力,至今都有相當不錯的成效,也為國人提供便捷的電子化政府服務。幾乎無役不與的關貿網路史素珍技術長認為,關鍵應該在幾項工作都能抓到驅動力。
在史素珍技術長許多珍貴的回憶中,在在都能驗證這樣的體認。
在還沒有運用電子資料交換(EDI)建置通關自動化服務前,各地海關總是充斥著報關人潮,到了農曆新年前,每天車水馬龍,相關業者為趕著完成報關,更是人仰馬翻。正由於通關自動化能讓業者不再需要忍受這樣的折騰,讓通關自動化服務在上線一年多以後,使用率就達到近98%。
史素珍技術長強調,電子化服務不是將紙本轉換為電子資料而已,還必須注重流程的改進,才能真正地發揮功效。如在推動通關自動化的過程中,就曾發現業者還有必須親自辦理繳稅,於是又增加了線上繳稅的功能,逐步完善了整個的服務流程。
在推動電子發票的歷程中,不論是企業間的往來或是針對消費者的零售通路,初期都面臨不易推廣的困擾。史素珍技術長提到,當時家樂福正為會計人員要處理龐大的往來廠商發票,感到苦惱,電子發票正可以幫忙解決,而電子發票經由切入這樣大型的供應鏈,由強勢買方大力推廣下,很快地供應商紛紛加入,甚至到後來由買方驅動,又有賣方驅動的力量,由強勢供應商再拉引其他零售通路加入,說明找到驅動力是電子化服務能順利推廣的關鍵。
如今電子發票平台已有近 9,000 家 B2B 及 B2C 企業使用,每年電子發票張數已達近 5 億張,推廣成效深獲肯定。史素珍技術長由於長期專注在各項電子化服務,也數次榮獲傑出資訊應用獎、貿易便捷化組亞太電子化成就獎、電子商務民間類亞太電子化成就獎等殊榮。
史素珍技術長在工作忙碌之餘,也在關貿網路內部創立企業大學,從初期專注在技術領域,逐步擴散至許多管理項目,從而協助建立全面品質制度與標準,發展以流程導向的資訊管理系統。
史素珍技術長指出,由於關貿網路從事比較特殊的政府電子化服務工作,除資訊技術,也因為累積了許多專業的領域知識,形成關貿網路特有的DNA。當初的想法,就是透過企業大學的這種做法,讓加入關貿網路的新血,很快融入關貿文代,傳承到這些DNA。原本擔心同仁不會自告奮勇擔任內部講師,但關貿網路樂於分享的文化,讓大家願意透過教學相長,共同成長。
史素珍技術長很珍惜這段從網路萌芽初期,一路走來的歲月,對於電子化服務的推動,她認為,政府在不同單位間的協同作業上,一直都有改善精進,未來如能針對政府施政計畫,有專責主導機關,將更有利計畫的執行與推動。而面對不斷日新月異的科技,史素珍技術長也提醒,不見得要精通所有技術或知識,但一定要具備跨領域整合的能力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