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子病歷推動十年以來,讓全台超過8成的醫療院所可以相互交換電子病歷,節省大量的紙張、儲存空間和作業人力,更進一步能提升用藥安全、加速門診效率、減少重複檢驗檢查、提高民眾就醫品質。而這背後的推手,正是衛福部技監許明暉博士。
「電子病歷的定義是一個經過電子簽章的檔案,不可變更才能取信。」對於電子病歷的定義,許明暉的認定是嚴格的,而這個簽章的手續,也正代表著資訊科技在其中扮演的角色。許明暉表示,醫院如果沒有數位化基礎,談電子病歷太奢侈,這是一段長達10餘年的努力過程,當資料數位化之後,有很多附加價值。其有幸站在前輩建構的基礎上,完成這最後一哩路。」
身為國家衛生醫療資訊發展的推手,無論是智慧醫療、遠距健康照護、資料安全、人工智慧與機器人之健康照護應用,甚至是長照,許明暉除了積極投入,同時更認為手機x網路世代來臨後,人工智慧和物聯網受到關注,對智慧醫療是發展的美好年代。
許明暉舉例,三十年前就已經利用人工智慧來協助判讀心電圖;近二十年,機器已經能根據測量結果判讀是否為心肌梗塞;再十年後,民眾可選擇購買單純測量數據或具備判讀功能的檢測儀器;而到了現在,市面上所有的機器都擁有與醫生相近的判讀能力,而且價格更便宜。又如知名的達文西手臂式,其操作方式是人坐在面板前操控遠端的機器手臂,但未來有一天人可能被軟體所取代,意思是幫你做手術的,可能不再是醫生。這些都是科技所帶來的生活變革,使我們的醫療品質越來越好,我們會更努力於兩者的和諧運作,相輔相成。
「所有的預測都會失準,只有你每天都往老化靠近一步是不會錯的。」許明暉認為高齡化不是只有台灣才面臨的問題,長照領域的策略和做法台灣可以學習鄰近國家的做法。許明暉也提醒,別忘了高達80%的長者是健康的,他們有時間和經濟能力來提升生活品質,這族群的居家安全、情感陪伴、社群娛樂等面向需要被滿足,期待政府和資通訊業者未來都能扮演更積極的角色。 |